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怎樣培養良好心態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怎樣培養良好心態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每次考試完畢後的品質分析會上,許多老師對於很多學生的分析是:這些學生知識的掌握不成問題,主要是一個心態問題;很多學生的自我總結是:這些考題不是不會做,就是考試過程中丟三落四,思維過程出現短路,一交完卷子我就會了。總之,師生共同的感覺就是:疲勞、迷茫、事倍功半。針對這種現象,我們不得不思考:是什麼原因形成這種局面?怎樣才能遠離浮躁,培養良好的學習心態?
“心態”顧名思義是“心理的狀態”。造成學生不良心態的原因有三:①新課改教材注重能力培養,導致許多學生片面理解“能力”二字,即為“敢想敢做”,認為扎實、求實、認真、嚴密不算是“能力”;②如今學生吃苦能力差,總認為自己很聰明,寄希望於 所有題目一看就會。事實上,每科知識的結構相當嚴密,不深思熟慮,很容易掉進陷阱;③有不少老師、學生忙於接受“新鮮事物”,東一榔頭,西一棒錘,務虛不務實,急功近利,忽視傳統的學習過程;④有很多家長急於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全面發展”,又有很多家長以“就業好、待遇好、掙錢多”為理想來教育孩子。因為大家對素質教育的理解片面,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在理念上、行動上都出現了偏頗。我們的理解太簡單,在實踐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絕對化的傾向。
     那麼我們作為學生在如此大環境下,怎樣才能培養良好的心態呢?
一、        克服“歸因理論”,從我做起
心理學中有個歸因理論,人們給問題歸結原因時,一般規律是這樣的:事情辦得漂亮,歸因於自己聰明能幹有水準;出了問題,歸因於他人不好或環境有問題,人們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這個歸因理論。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這個理論似乎應用的更為普遍。比如學生出了問題,丈夫抱怨妻子不會教育孩子,妻子抱怨老人把孩子慣壞了,家長抱怨老師沒有愛心,老師抱怨家長不給與配合。事實上,我們與其抱怨來抱怨去,不如就從我們自己做起。我們應該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既跟上新時代的步伐,又有持之以恆的決心,課堂上注意新事物新知識的傳授,新能力的培養,新思維的融入,課前課後也要注意傳統的學習過程。
我借用著名的學者王維國的“三境界之說”,來講一講在學習過程應注意的問題。“古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學習任何一門新的科目,“開始”是最難的。但新內容的引入都注意了由淺入深的過程,很多同學忽視了知識的導入過程,忽略基本概念、原理,只重視做題;很多老師也本著考什麼講什麼的原則,只講題型,不講知識的前後銜接;這樣的學習,看起來節省時間,事實上,必然為後期學習埋下定是炸彈,無法從根本上靈活應用。例如,在《導數》的教學過程中,就有很多老師不講引入、定義、性質,只要求學生背過公式,應用作題,這樣,必然使學生成為做題的機器,學完就忘,“欲速則不達”。所以,在新章節開始,我們必須充分估計內容的難度,扎實學習,打好基礎,為後期學習儲備能量。
2、人憔悴
科目過好開頭關後,就會進入本章節的遷移延伸內容,要求同學們利用開始儲備的能量,解決問題,靈活應用。很多同學一旦遇到難題,就有放棄的念頭,只等老師講解,這樣就不能培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只要在學習一門課程的中期階段,學會忍受困難,慢點不要緊,只要求自己能用規範思路思考;一旦度過學習過程中的不適應階段,後面的知識再難也只是量的變化,而不是質的飛躍。“登堂入室”就是這個意思。很多同學不能理解這一點,常常“知難而退”,不懂得堅持;人與人在理解新問題、新知識上存在著差異,有的人理解的快些,有的人會慢一些,但後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後,對知識的理解往往也更深刻。
在中期出現的不適應,經過不斷的努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
     3、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經過1、2階段的訓練後,一定要克服自滿心理,抱有一顆平常心。有些同學這時候,認為知識掌握的差不多了,覺得應該結束,這樣就會前功盡棄。事實上,這時候,我們更應該及時反思體驗,強化記憶,進行理性分析,更上一層樓。孔子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也就是,你覺得就要到手的東西,越是離你越遠,而我們越是心無所求的東西,卻不求而得。我們應把“求”放在“不求”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習效率,制定合理可行的學習計畫,根據自己的時間資源,學校每日課程設置,自己各科的學習狀況等諸多因素,制定科學的方案,減少盲目性,避免跟著感覺走,以使學習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有利於克服不良心態。
二、讓自己帶著夢想啟航
很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是學習的佼佼者,成績從來沒出前三名。但進入高中後,發現自己的名次上不佔優勢了,心理上感到強大的壓力,突然找不到自己的目標了,從而使得自己的成績節節下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這些學生從小就跟著家長老師毫無目的的學、學、學!僅把考試的名次作為目標,而一旦到了新環境,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就會產生無助、空虛的感覺,甚至厭學。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在學生進入高中的初始階段就要告訴同學們,學習是一個人一生都要做的,學習不僅是為了考個好名次。人通過學習達到三個目標。第一個就是知識目標,你需要掌握自然社會等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並學會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第二個目標是能力目標,比如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溝通和交往的能力,適應環境和社會的能力等等。第三個目標是情感目標,怎樣使自己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如何努力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等等。其中第二個目標和第三個目標最為重要,這兩個目標的實現將促進知識目標的實現。當我們過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而相對忽視對能力和情感的培養,就會使學生因為一時知識的薄弱而嚴重阻礙他獲得知識的熱情,使學生急功近利,務虛不務實,愛做表面文章,心態不穩。所以我們幫助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價值,一個人奮鬥的過程本身就是走向成功的過程。根據自己的情況確立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標,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而且能不斷激勵自己奮發向上,讓目標成為其行為的約束力和學習的動力,制約焦慮浮燥的心態。
1、        親其師,信其道
        不喜歡老師,並不意味應該不喜歡這門學科;“學習”是自己的事。這句話同學們應該永遠記得。作為父母或老師,只能幫助學生學習,並不能代替你學習。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可能你並不喜歡你的任課老師,但你應該知道,如果因此而招致你不喜歡那門課,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是完全不可取的。  
   2、 三人行,必有吾師
不恥下問,並不意味著沒有自尊;進入高中後,同學們自尊心越來越強。但自尊心並不意味著虛榮心。有些同學很怕問問題,向老師或其他同學請教,總覺得“丟人”。生怕讓老師或同學笑話“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其實,只有學懂知識,用成績說話才能真正在同學間贏得威信;不斷的積累問題,得不到解決,成績得不到提高,要想贏得尊重,只能是空話。
   3、失敗是成功之母
   很多同學遇到困難時,想法多於實際的用功,一時的熱情多於不懈的努力,這些同學因為在進入高中第一次統考中失敗,而導致重複失敗;我們應該知道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一旦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方法得當,堅持不懈,絕大多數都會解決。但有些同學只會站在困難面前,抱怨這個難,那個不好解決等等,而不願意埋頭苦幹,真真正正的解決問題。比如,在語文作文學習中,同學們都知道重在平時積累材料。但能夠日積月累的同學不多。更多的是,堅持了一兩天覺得沒什麼起色,就不了了之。一名成功者,往往有更堅強的意志。
   三、優秀並快樂著
1、        讓信心變成奇跡
自信心是取得成功的保證,是取得佳績的強大內因,也是產生前進動力的根本保證。只有樹立了較強的自信心,才能迎接挑戰,無所畏懼。失敗是成功之母,把人生時時處處事事當作自己的起跑線奮勇向前,信心是可以互動的,可以形成合力的。信心足可以使一個人在短時間內發生由內到外的改變,所以宗教徒不但信仰鑒定,而且很多信徒身體非常健康,許多高僧,是從來不生病的,知道自己快死了,焚香沐浴,然後坐化,巨大的信心,改變了他們的身體。這巨大的信心用到學業上,會是什麼效果,這就不言自明瞭。
2、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自覺――即為自我覺悟。一旦我們進入了自覺的境界,學習,將是一種享受,追求,將是一種本能,我們的智力水準、領悟能力、記憶能力和應考能力,將有一個大的飛躍。覺悟就是這樣一種境界,心中很明朗,對所做的事情一點也沒有沉重的感覺。覺悟的條件和人生的機遇一樣是無處不在的,就好比佛家的“落葉皆菩提”。小小的一片落葉都可以使人進入大智慧的境界,看起來世上萬物都包含著覺悟的契機。怎樣才能抓住小小的一片落葉呢?知識的掌握,成績的提高,能力的表現,都會使人產生美好的感覺,產生很強的留戀情結,這些積極的思維活動會使我們產生再次享有的希望,會引導我們自覺的努力;成績的降低,老師的批評、家長的指責、能力的退化,會使人感到萬分沮喪與恐懼,為了避免再次發生這些事情,也會促使我們產生奮發圖強的動力。
    3、贏就贏到底
考試是受教育階段的重要環節。同是考試,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著重大區別:應試教育是為考試而教育,素質教育是為教育而考試。既然考試在素質教育中有著檢驗學習效果和選拔人才的雙重作用,掌握必要的考試方法對學生的發展就有價值,並可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首先讓學生承認應試能力是一種能力,而且是高中階段需培養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僅是一種適應能力,也是一種綜合能力。要想在考場上增加勝算,必須要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其次要求學生平時就培養穩紮穩打的好習慣,看題、審題、抄題、打草稿、寫答案,每個環節都不留漏洞,考試時大多數題目爭取一次成功,最後要求學生模擬考試,練出考場好心態。俗話說“見慌不驚”,讓學生結合作業,練習機會訓練,平時老師經常穿插定時定量練習,重視借助月考檢查自己的訓練效果,直到練出“我難人亦難、我易人亦易”的處變不驚的心態,次次都能輕鬆應對而止。
我們應力爭把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自身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決心化作耐心與信心,立足現實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韓忠玉《信心教育法》教育科學出版社
2、        孔屏《牽手兩代》北京教育出版社
3、        張欣武《哈佛女孩》作家出版社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