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做什麼?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做什麼?

轉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 錢守旺
一、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一個人前進的內驅力,是永不枯竭的動力源。先有興趣,後有熱情。學生參與的熱情、動力皆源於興趣。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於主體地位,教師則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為此,教師要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和良好的情感、態度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源于教師精心的教學設計。這裏我們不妨欣賞一下江蘇省優秀青年教師張齊華老師《軸對稱圖形》一課的精彩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一開始滿懷期待來上課,但一走進會場,卻有點高興不起來,為什麼呢?因為老師心裏有一點小小的擔心,你們知道老師擔心什麼嗎?
(學生紛紛猜測老師的擔心是什麼)
師:我擔心你們會不會玩!(還有這等事!有的學生傻愣著,充滿了好奇心。老師隨即拿出一張紙,問學生)你會玩什麼?
生1:我會折飛機。
師:第一次聽說女生也會折飛機,很好!
生2:我會折青蛙,再和同學們一起玩。
師:你真調皮可愛。
生3:我會剪開一小塊,折成一個心形,許個願望。
師:你很有詩意。
生4:我會折一個窗花。
師:真不錯!(接著,老師進行了示範,先把紙對折,再從折痕的地方任意撕下一塊,一會兒就撕出了一棵漂亮的松樹,老師利落的撕紙表演讓學生看得目瞪口呆。老師趁機問學生)想玩嗎?
生:(躍躍欲試)想!
師:不急,誰都有機會,每個同學的桌面上都有一張白紙,大家不妨來玩一玩!
學生開始了折紙活動,靈巧的小手把一張張白紙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圖形。結合師生的撕紙作品,自然引入新課學習--《軸對稱圖形》。
自然的談話,有趣的撕紙活動,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
二、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材上的知識是靜態的,它只是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於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講得十分詳盡,學生往往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而不是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活動的過程。換言之,當教材在沒有進入教學過程前,他只是處於知識的儲備狀態,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可能。具體每部分知識該怎樣教,教材上並沒有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只有當教師在深入鑽研教材,又充分瞭解學生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了教學法的再加工以後,教材才能變成學生易於和樂於接受的信息。數學學習並非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
例如,今年三月份應廣西小學教師培訓中心邀請,我到桂林教學北師大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為了體現“做數學”的先進教學理念,我進行了下面的設計:
(課前遊戲:考考你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第一個環節:觀察發現
1、觀察老師出示的三幅畫有桂林山水的圖畫,讓學生估計一下,每幅畫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
2、學生先估計每組中三個長方形的面積,再用面積單位實際測量出每個長方形的面積。
3、教師:同學們看剛才幾個長方形的面積,有的大,有的小,憑你們的經驗,誰能說一說,長方形的面積可能與它的什麼有關係?
學生回答後,老師結合課件演示,讓學生確信長方形面積的大小的確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
第二個環節:自主探究
1、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2、教師讓學生量出黑板上三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每組中三個長方形的長和寬。
教師板書學生測量的結果,引導學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正好等於長與寬的積。
2、教師: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一步驗證。
教師讓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邊操作,邊填表。
3、學生彙報,教師板書。
啟發學生思考:你發現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得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教師追問:在面積公式中,長×寬實際上表示的是什麼?
4、教師通過課件出示下面幾個圖形,讓學生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長9米、寬8米;長8米、寬7米;長7米、寬6米;長6米、寬6米(實際上是邊長6米的正方形)。
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將長方形逐漸變成正方形。提問:要求正方形的面積,該怎樣計算呢?
引導學生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而在兒童的世界裏,更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上述教學過程,學生參與面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好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進入新一輪課改以來,合作學習成為中小學課堂上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並運用了合作學習這—教學策略。但調查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較多。在部分教師的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只是一種形式,缺乏實質性的合作。主要表現在: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探討價值,小組合作前缺少讓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教師不能給學生充裕的合作時間,忽視對學生合作技能的訓練與培養。有些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流於形式,為討論而討論。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只給不到一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還有的將小組合作理解為小組討論。上述現象告訴我們,對於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來講,必須真正理解、掌握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然後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靈活運用,才能逐步走向形神合一、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追求的是教學中生生間、師生間的合作交往、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相互信任、積極參與、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合作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形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具體地說,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起如下作用:
★規範行為。
教師要認真觀察和瞭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教師都要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的要求,確保合作學習能夠順利開展,並且不流於形式。
★發現火花。
學生小組合作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碰撞的過程,時常會有思維的火花閃現。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要善於捕捉學生們討論中出現的有代表性和富有新意的想法。
★排除障礙。
在合作學習中,時常會出現因為思維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況。這時需要教師及時點撥,才能使學生很快地排除障礙。
★引導深化。
對於一個問題的研究、討論,在得出基本結論後,教師不能就此為止,可以就學生發言中的典型錯誤或學生回答問題時的不同觀點,組織學生進一步討論、交流,使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深化。
如,教學“統計”一課時,教師提出問題後,讓學生獨立地想一想,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同學們最喜歡吃什麼水果後,再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調查與統計,然後讓學生彙報調查與統計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基本統計方法,而且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四、學會課堂上的觀察、傾聽
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只按照教學目標完成任務,而是要不斷地觀察和傾聽學生的聲音,適時採取措施。教師要觀察學生的目光及表情。此外還要觀察學生的行為,傾聽學生在課堂上的聲音。通過傾聽來辨別學生是否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表達的內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條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教學實踐證明,課堂上的好多亮點都是因為老師注意了課堂上的觀察和傾聽後而產生的。
我們在處理與學生的關係上要儘量去掉一些大人的成份,要蹲下來與孩子們對話,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親近、友愛,只有這樣,孩子們的純正的天性、張揚的個性才能真正釋放出來,只有在這時,我們的教學才稱得上是具有“人文關懷”的人性化的教學。
例如,當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後,如果學生很少有人舉手,個個面露難色。這種現象說明老師提出的問題可能難度過大,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把問題提的更明確一些,或者適當降低一下問題的難度。學生討論時,教師應該以聽、看為主,把注意力集中在觀察、瞭解、傾聽上,在此基礎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學應該做哪些調整,哪些問題值得全班討論,哪些問題需要教師講解。
當然,教師在課堂上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上面提到的四個方面是需要老師們特別注意的,也是在實際操作中比較難以把握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