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新課程理念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課程理念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轉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 錢守旺
我們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的目的,並不僅僅是換套新的教材,或是說用了新的標準的問題。我們的目的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課堂裏面的情況發生變化,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因此,課程改革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改變或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專家在談到“自主學習”時指出,所謂自主學習,就是建立在學生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只有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是有效的教學。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學生“學”的研究力度,通過加強對學生“學”的方面的探討,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變被動地接受為主動地獲取,變學會為會學,變苦學為樂學,也就是要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積極轉變角色,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舞臺。
好的教學的標誌是:能夠促進有效學習的進行。《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麼,小學數學教師如何變管理者為組織者、變主導者為引導者、變傳授者為合作者呢?
所謂變管理者為組織者,就是教師組織學生發現、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好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學習,做好教學的及時調控,靈活駕馭課堂。激發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的興趣,並在學生需要的候給予恰當的幫助。實際上相當於“主持人”的角色?
所謂變主導者為引導者,就是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激活學生的思維,把數學學習過程變成生動、活潑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所謂變傳授者為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激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幫助。這個“合作者”意味深長。新的教學觀教師不是主宰,不是裁判,而是班級群體中平等的一員,所以有的學者把教師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
教師在新課程實施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組織直接影響新課程的實施;
2、教師的策劃組織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探索;
3、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影響學生學習的自由度;
4、教師的啟發引導水平影響學生的思考深度;
5、教師的評價能力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體驗數學
基礎教育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轉移,即把過去單純對知識、能力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發展更全面的關注,即在對學生知識、能力關注的同時,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更加關注。
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于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能力不是靠傳授形成的,而是在數學活動中,靠學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的。
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作為教師應該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據優化課堂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例題、講解、結論等書面東西,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要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經歷有關的活動,獲得對有關知識的體驗。即教學中要重視概念的抽象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法則的歸納過程,規律的概括過程,結論的綜合過程,思路的分析過程等,不但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教學中,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成功愉快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首先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邊長是1釐米的小正方形擺長方形,並記錄下所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學生小組彙報時,教師把每個小組所擺出的長方形的長、寬、面積板書出來,組合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會存在這種關係?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像這樣學生通過自身的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而獲得的數學知識,才是扎實的,深刻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得到了真正的體現。
三、滿足學生的需要,張揚學生的個性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是老師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在課堂裏,學生想研究什麼問題,想用什麼方式去研究問題,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想去嘗試,教師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是教師關注學生與否的一種重要體現。
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流、合作的需要;獲得新體驗的需要;與師生平等交流的需要;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需要;獲得師生認可的需要。
我曾看過易虹輝老師寫的一篇文章《數學新課堂:教師怎樣關注學生》,文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在學習了測量知識以後,一位教師佈置學生回家測量自己的腰圍。第二天彙報時,有個學生突然發問:“老師,您的腰圍是多少?”同學們頓時一陣哄笑,他們笑得那麼開心是因為這位老師比較胖。但是這位老師很坦然,雖然不是她事先設想的教學內容,但她還是笑著說:“你們先估計一下!”
這時一個孩子提問了:“老師,你先說你懷孕沒有?假如人懷孕的話,腰圍就會比平常人多出幾十釐米。”
老師笑著搖搖頭:“沒有。不過說明你平時挺愛觀察,喜歡想問題。”
同學們估了一陣子,老師又說:“估得准不准還得動手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直尺,沒有卷尺,怎麼辦?”
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們又開動了腦筋。
生1跑上講臺,拿著米尺,小心謹慎地圍著這位老師的的腰繞了一圈,一看,83釐米。
生2的辦法是:“我想用一根長長的紙條,對著米尺,把刻度畫下來,就可以當卷尺用了。”
自己製作一根軟尺,想的真絕。
生3:我可以拿一根繩子,圍著你的腰繞一圈,再量一量這根繩子就可以了。
這已經是這位老師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了,正準備結束這個插曲時,這位老師發現一個學生還在一個勁地舉手示意,於是老師決定給他一次發言的機會。
生4:我只要把老師的皮帶取下來量一量就知道了,這辦法挺簡單的。
生5接著說:我一拃有10釐米長,看看你腰圍有幾拃就可以了。
真是活學活用。
這些都是這位老師沒有想到的答案。
就這樣,孩子們用他們想出來的各種辦法,在這位老師的的腰上折騰了好一陣子,最後得出一個結論:“老師,你該減肥了。”
這堂與原計劃完全不同的的課,因為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學生學得特別主動,智慧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時,也使老師再一次感受到學生身上不可估量的創造力。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過程中,並不意味著教師責任的減輕和教師作用的降低,相反,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看到,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並不矛盾,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越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