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談教學改革

談教學改革

同一種教學方法用在這個班可能很見效,用在另一個班卻可能不行。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時,除了考慮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之外,還顧及教師本身的條件和教學現場的信息。例如:我國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期曾到蘇聯去演出。蘇聯有一位愛好中國戲劇的老太太看了好幾場梅先生的《刺虎》,而且每場她都有詳細記錄。有一次,這位老太太當面向梅先生請教:“梅先生,您演這出戲,為什麼每場的表演都有些變化?”梅先生正在斟酌如何恰當地回答她提出的疑問時,坐在旁邊的蘇聯著名戲劇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代為解釋說: “梅先生這樣表演,叫做有規律的自由行動!” 講得多好啊!我們教學不也是這樣嗎?“教學有法”便是“有規律”;“教無定法” 便是 “自由行動”。安.謝. 馬卡連柯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徵之一就是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可能避免刻板公式,才能估計此時此地的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手段並且正確地加以運用。我們常說的教學須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異,也就是這個意思。
   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身的特點,但從來沒有一種可以稱作“萬應靈方”的教學方法。現代教法的改革,在彌補傳統教法的不足方面,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但也難免帶有片面性,實施時會自覺不自覺地陷入全盤否定傳統教法的困境。教學實踐證明:脫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片面強調培養能力,就成了海底撈月;不顧學生原有水平與接受能力,一味追求高速度、高難度,就成了揠苗助長;不講全面發展和打好基礎,盲目提倡發展個性,就成了野馬脫韁。因此,又有不少從事教育工作的有識之士發出了“回到基礎上去”的呼聲。巴班斯基說得好:“從實際意義來說,‘教學方法'的概念總是綜合的,懂得這一點,在實際過程中就不會人為地把各種方法割裂開來。 ”
   教學改革,不能搞 “一刀切”,“一個模式”,“一律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多種教法互相滲透、互想配合、互相補充的有機組合發揮積極作用的過程。老師積極行動、自覺鑽研,從不追求花架子,一切從實際出發,對自己所教的這門課某章、某節教材,都力求做到因教材制宜,因學生制宜。既不全盤否定,又不因循守舊,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敢於破除傳統的陳腐教育觀念,又有善於創新的科學態度。
   教學改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針對教學評價的改革,實施評價多元化。評價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靜態走向動態,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以多元的標準、內容和方式全面地評價學生,從而在開發學生智力的過程中有力地推進了創新教育。例如:通過開展課外讀書,動手動腦製作、故事會、演講會、主題辯論會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有趣競賽,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品德得以充分發揮,智慧的火花得以爆發。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創新教育管理的實施,必將為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