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什麼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好課

什麼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好課

什麼是新課程背景下的一節好課

轉載: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特級教師 錢守旺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化的發展性教學。在新課程背景下,我認為一節成功的數學課應該具備“新”“趣”“活”“實”“美”的特點。
一、新
就是不步人後塵,不因循守舊,不照搬別人的教案,不複製別人的思路,努力把課講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們產生學習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即體現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
所謂理念是一個人所具有的準備付諸行動的信念,它既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行動。觀念是改革的先導,不同的教學理念,會帶來不同的教學設計,取得不同的學習效果。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的行為,教師教育觀念轉變是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
新課程的知識觀:學生不僅要掌握陳述性知識,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
新課程的的人才觀:自覺地圍繞新課程的培養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著眼於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與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發展學生的潛能;
新課程的教學觀:自覺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建立新型的教與學的關係。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新課程的學生觀: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全面和諧地發展,都能使個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獨立的人
新課程的的評價觀:自覺地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不斷改進教學的作用。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新課程的課程資源觀:教師應跳出封閉的教材和教室,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利用和開發身邊的課程資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貼近社會。
(二)思路新——即體現構思新穎,實用高效的教學思路。
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同樣的40分鐘,同樣的教師,由於教學設計思路不同,課堂教學效果卻大不相同。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是這樣引入的:
吳老師從孩子們熟悉的生活中單刀直入開始了知識的學習。“有4個桃子,平均分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啪——啪”學生用兩下整齊的掌聲回答了問題。“有2個桃子,平均分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啪”吳老師不僅不慢地說:“只有一個桃子,平均分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突然有幾個同學用右手尖點了一下右手心,“半個”,還有的同學兩手心相對並不合上,表示“半個”。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有的同學不由自主地說:“半個”。吳老師繼續說:“對,半個。半個該怎麼寫呢?小朋友們,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個桃子的一半嗎?”教室裏立刻熱鬧起來,有的同學接過老師手中的粉筆,跑到黑板前畫圖、寫漢字。吳老師認真地看著同學們的板書,孩子們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著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這裏,吳老師借助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數知識,化抽象為具體、予枯燥以趣味,使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新穎的設計,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們已有的知識經驗,體現了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建構主義教學理念。
(三)手段新——即重視現代化手段的運用
近年來,多媒體計算機又進入課堂,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能較好地處理好大與小,遠與近,動與靜,快與慢,局部與整體的關係,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形成鮮明的表像,啟迪學生的思維,擴大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可以說,現代教學技術和手段的推廣使用為教學方法的改革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例如,在全國第三屆小學數學教學大獎賽上,江蘇的一位老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時,就兩次成功地運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
第一次:用三條不同長度的線段為直徑,分別畫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並把這三個圓同時滾動一周,得到三條線段的長分別就是三個圓的周長。觀察:圓的直徑越短,它的周長也就越短;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得出: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係。
第二次:屏幕上出現大小不同的圓,各滾動一周,得到三個圓的周長。再用每個圓的直徑分別去度量它的周長。得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再讓學生任選一圓,並在屏幕上加以驗證。令聽課的老師大飽眼福。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儘管電化教學手段在傳遞信息方面有諸多便利,但也決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學手段,黑板該用還是要用的,必要的版書還是要寫的,電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發揮其輔助教學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的至關重要的條件,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根本措施。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願學、越愛學。
(一)導入新課時引發學習興趣
導入新課時一堂課的重要環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的導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整個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礎。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為此,我經常從教材的特點出發,通過組織有興趣的小遊戲,講述生動的小故事,或以一個激起思維的數學問題等方法導入新課。
由於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喜新、好奇,學習目的性、自覺性和注意力穩定性差,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等特點,因此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需要結合課題引入一定的故事情節,誘發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時保持學習興趣。
學習新知識本身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對整個學習過程產生興趣。即變“苦學”為“樂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保持學生學習興趣,我的做法是:1、重視運用教具。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3、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組織學生互相交流,通過讓學生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鞏固練習時提高學習興趣。
鞏固練習階段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經過近三十分鐘的緊張學習之後,注意力已經度過了最佳時期。此時,學生易疲勞,學習興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現尤為明顯。為了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除了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層次性和針對性以外,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練習形式的設計,注意使練習有趣味性。
低年級經常採用的遊戲活動有:開小小運動會、打數學撲克、評選優秀郵遞員、貓捉老鼠、奪紅旗、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開數學醫院、摘蘋果、開火車、接力賽等。為了使遊戲更有趣味性,教師可製作一些小動物頭飾,做遊戲時,讓學生戴在頭上,會使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異常活躍。高年級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或創設一種情境。
三、活
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找回丟失已久的“自我”,建構起豐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長的歡樂。“活”表面上是課程的內容活、經驗活、情境活,實質上是師生雙方的知識活、經驗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著師生雙方潛能的開發、精神的喚醒、內心的敞亮、個性的張顯和主體性的弘揚,意味著師生雙方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與精神的感召。
(一)教學方法靈活。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範圍,不存在任何情況下對任何年齡學生都有效的“萬能”的教學方法。因此,要從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而且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還要創造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要注意多種方法的有機結合,堅持“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學時間用得最少,教學效果最好,達到教學方法的整體優化。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教師都要堅持啟發式教學,都要堅持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動腦、動口、動手、動眼,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都要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都要堅持讓學生把學習當成是一種“樂趣”,而不是一種“負擔”。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師對教材鑽研的程度直接關係到教學質量。要想教得好,全在於運用;要想運用得好全在於吃透,只有熟悉大綱,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上課時才能揮灑自如,得心應手,才能做到教的輕鬆、學的愉快。
(三)把學生教活。
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把學生教活很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課堂上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要讓學生有思維活動,有數學思考。
袁振國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書中這樣寫道:中國的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問孩子的第一句話,從黑龍江到海南島,差不多是一樣的:“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家長們關心的是學校既定的任務完成了沒有。世界上還有一個民族也特別關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當孩子們放學回家後家長們問他們的第一句話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如果孩子得意地說:“我今天向老師提了一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出來!”那家長會像孩子一樣的得意,會喜形於色。可是如果中國的孩子會來對家長說他提了一個問題把老師難住了,絕大多數家長會感到尷尬和為難,甚至會斥責孩子:“你逞什麼能!”
這裏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學生為什麼不提問?
造成目前孩子不願提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的教育缺乏孩子動腦筋的“時空”是一大原因。另外,我們平時只重視“答”的訓練而忽視“問”的培養與指導,也是一個原因。更主要的是,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很大程度上缺乏問題意識,缺乏民主意識,缺乏對話意識。那種用教師的“問”代替學生的“問”,用教師的“問”剝奪學生“問”的做法,實際上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萌芽。
實際上,學生們上課不願意主動提問發言,是兒童的主動參與權實現不充分的結果。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會受到各種限制,既要受到老師標準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達方式方面的苛求,如必須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會招致教師的指責甚至挖苦。於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變得謹小慎微,因怕給自己惹麻煩而不提問題的學生只能是越來越多。此外還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以滔滔不絕的講解和層出不窮的問題佔據了課堂教學中近2/3的時間,學生作為聽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反應,而無時間進行獨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學生在課堂紀律的束縛下,即使有問題,也不能及時提出,因為他不能用問題打斷其他人的發言,無論正在發言的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師則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時候發言,他可以將發言權暫交給學生,也可以隨時將發言權收回。三是教師的態度使學生不願意提問。例如,在提問的時間上學生難以把握,問題既不能問得太早,否則教師的回答很可能是“我們後面會講到這個問題”;也不可太晚,否則教師會說“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講過了”。同樣,問題的難度也難於控制。太難,教師會閃爍其詞,避重就輕;太易,又會引起教師的輕視和其他學生的嘲笑。這樣一來,學生本能地覺得只有三緘其口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四是教師以自己的提問代替了學生的提問,學生很少有機會、有時間思考並提問。
怎樣才能使學生學會提問?
首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和諧、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在教學過程中不以權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監督者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以輕鬆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教師要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視他;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給于積極的肯定,讚揚學生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啟發。要鼓勵和欣賞學生提出問題,使他們敢於求異、求新。
其次,要充分相信學生有質疑的能力。教師應遵循不同年齡段學生學習的特點,對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行堅持不懈地訓練,使學生由感性問題的質疑逐步過渡到理性問題的質疑,進而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再次,教師應轉移備課的重心,把著眼點放在使學生對新授知識產生問題,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自主解決問題上。教學時應在使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上做文章。
第三,要欣然面對學生的“發難”,小心呵護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第四,要虛心向學生學習,不要害怕被學生問倒;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回答不了,這不是老師的恥辱而是老師的榮耀。
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來說,問題意識應該成為基本意識。因為,所謂教學,說到底,就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如果學會了如何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那麼,教師的“教”才能見成效,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關於數學課上要有數學思考,有學生的思維活動,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數學課要有“數學味”。
四、實
實——就是教學中要講求實效,不走過場,不擺花架子,用足球場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教學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學內容充實,課堂訓練扎實,教學目標落實。
(一)教學內容充實
主要指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改變過去"掐頭去尾只燒中段"的做法。讓學生感到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 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二)課堂訓練扎實。
即體現邊講邊練,講練結合。做到練有目的,練有重點,練有層次,形式多樣,針對性強,並注意反饋及時、準確、高效。
(三)教學目標落實。
就是一節課下來,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學目標是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下評定: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師生、生生之間保持有效的互動;學習材料、時間和空間得到充分保障;學生形成對知識真正的理解;學生的自我監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養; 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五、美
(一)風格美——一名優秀的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和獨特的教學風格。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適合自己個性特徵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獨特結合與表現。可以說教學風格是教師在教學上成熟的標誌。一個不爭的事實:沒有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就很難促成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一個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經歷下面幾個階段:模仿教學階段——獨立教學階段——創造性教學階段——有風格教學階段。
(二)氛圍美——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
一個人只有在寬鬆的氛圍中,才會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才會勇於表現自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發揮。學生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才能心情舒暢,才能使思維始終處於積極的、活躍的狀態,才能敢想、敢說、敢於質疑問難。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師生以什麼樣的心境進入教學過程,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並取得教學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教學氛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體性。
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中,教師要變教導者為顧問、夥伴式的服務者,真誠、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為此,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六個“允許”。即:答錯了允許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不清楚的允許發問;不同意見允許爭論;教師錯了允許補充;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課堂教學中要減少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佔領,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自由的體驗。我們要為學生創造富有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氛圍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
《標準》呼喚課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圍,呼喚教師轉變角色,走下講臺到孩子中去,俯下身來與孩子雙眸對視,成為孩子們的朋友。教師要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欣賞、讓孩子們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現自我,這樣的課堂就會成為孩子們靈感湧動的空間。
(二)感受美——現在的課堂不能只是關注知識的接受,能力的提高,還要關注學生課堂教學的感受。當代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性品質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貶低、壓抑學生主體性品質的“我不行”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利用成功帶來的積極體驗促進學生的學習,並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是當代國內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徵。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要求的那樣:“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關注學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體驗,努力使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兒童只有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它才會樂於學習。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肯定、讚賞學生的點滴進步,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歡樂,讓他們心中喚起自豪感和自尊感。
記得有人說過,“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面對新課程標準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後反思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了提升。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