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知識分享] 老師如何教通識課程

老師如何教通識課程

以下內容轉自舊版「教師天地」

ngaiu發表----------------------

這是我在綱上見到的一位香港教通識經驗老師的經驗分享:

1.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於擴闊學生的視野和學習技能,提高他們對本地社會及現代世界的認知,並培養學生對現存問題之批判能力。
2. 培養學生處理資料的能力和技巧,包括搜集、整理,表達、闡釋和評估資料等能力,以助學生作出合理及明智的判斷。
3.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不同角度探討問題。

(-)優點
1. 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及授課方法與傳統學科不大相同,對學生或有一定的吸引力。
2. 各人發表意見的機會相對增加,任教老師可因應個別學生的程度而作出適當引導。
3. 中文授課,不存在語言障礙。
4. 教師本著主動及積極的態度去教授及引導學生,也不斷進修相關的課程,開闊視野。

(二)缺點
1. 大多數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多處於被動的位置,鮮能主動發表意見,既膽怯亦抗拒。
2. 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語文水平不高。
3. 大多數學生沒有每天閱讀報刊雜誌的習慣,對時事的認知了解委實不足。而且,大量的資料或新論點不斷湧現,學生不太容易妥善整理。
4. 由於通識教育開設的時間尚短,任教老師亦需時間摸索最恰當之教學模式及了解課程之要求。
5. 基於行政上之安排,每循環週只有五課節,惟通識教育內容相當廣泛,課堂討論的時間確實不足,嚴重地減低教學效果。
6. 學校圖書館收藏的相關資料不甚足夠,輔助教材使用欠方便,器材也陳舊。
7. 有關現代世界的中文資料不甚足夠。

目標
1. 教授新知識,並鼓勵學生掌握更多資訊,培養學生對香港特別行政區、以至整個中國及全世界的興趣和關注。
2. 發展自我研習技能,可獨立運用學習素材,以增強自己對學習的自信心。
3. 發展學生各項技能,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以便能夠分析構成複雜整體的各部份,評佔証據是否足夠支持所作的結綸,就論據的客觀程度評定其正確性。
4.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就問題尋找各種的變通辦法。在討論問題時,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別人的觀點,或當理由充份時,堅持自己的觀點。
5. 發揮創意,應用本身的技能、知識和經驗,以新的方法辨別及解決問題。
6. 灌輸公民及德育意識,培養學生的正確態度,使之成為良好香港市民及世界公民。

施行重點
(一)針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分析能力
1. 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盡量避免以老師為中心的單向傳授方法。老師的角色應為「推動者」而非「導師」。
2. 運用「問題探究方法」,集中能力的培訓,以幫助學生鑒定、了解及評估問題。
3. 通過集體討論,讓學生交流意見、分享別人的觀點,進而釐清或修正個人的看法。
4. 學生需廣泛閱讀各類原始資料(包括政府部門的報告書、政策諮詢文件等)、書籍及報刊雜誌,並就某課題表達意見或作出批評、建議。
5. 通過不同形式的習作,包括資料回應題、剪報評論及論文式文章寫作,培養學生的分析及表達能力。

(二)針對教學質素的提升
1. 通過多媒體教學,提供不同類型的資料予學生,加強學生對某課題的認識。
2. 任課老師參與研討會、講座、工作坊或課程,以豐富個人的知識。
3. 就不同課題,邀請其他老師或社會人士擔當客席講師,提供不同觀點。
4. 舉辦校外參觀及訪問活動,讓學生獲取第一手資料。

(三)針對公民意識的培養
1. 通過研讀本地及國際新聞、參與社區活動,提升學生對本地社會及現代世界的認知、參與及承擔。
2. 嘗試與本校的公民及德育教育組合作,籌辦公民教育活動。

kwu發表----------------------

我覺得通識教育的目的係等d學生(即係社會的新生代)多點關心社會, 參與社會,
培養對社會時事的觸覺, 養成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習慣, 培養人文關懷的情操.上述呢d習慣又好, 能力又好, 都係每一個人都須要具備的品質, 而呢d野又係潛移默化既, 每個人的收穫都唔通. 亦到冇絶對的標準答案. 如果專門為通識教育開設一個通識課程, 係唔係適合呢...大家話呢..

fannyto發表----------------------

找到一些鄰埠有關通識的資料, 可看看!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80200983

[ 本帖最後由 editor 於 2009-5-11 13:04 編輯 ]

TOP

發新話題